苏州 • 吴中欢迎您! 用户登录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img

苏州市吴中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苏州市吴中区政务服务中心

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重点政务信息 > 区政协提案
关于“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吴中太湖生态岛为例
发布日期:2022-05-30 16:33:00  来源: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浏览量:

案由: 关于“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吴中太湖生态岛为例

提案号: 143

提案者

肖薇薇

主办:金庭镇人民政府              协办:

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对新时代非遗旅游活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探索中国特色非遗旅游活化模式指明了方向。“诗和远方”共赴前行,文旅融合发展,构成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大量的非遗项目被旅游唤醒、激活,“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形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跳出单纯的“项目”层面,促进非遗与旅游在空间、功能、产品、市场等方面深度融合。

一、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苏州吴中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吴中区乃至苏州、全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吴中区现有历史文化名镇 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 、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 10项;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国家级 4人、省级 6人;拥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4个。吴中区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库藏文物精品五方面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吴中区丰富而多元的资源为太湖生态岛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非遗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以及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方式

金庭镇西山岛素有“太湖绿肺”之称,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发展之路,致力将西山岛建设成高标准“太湖生态岛”。苏州市政府2021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力争通过10-15年努力,把太湖生态岛打造成“碧水青山萤舞果香的美丽岛、永续循环节能韧性的低碳岛、生态经济民生幸福的富足岛、绿色创新技术引领的科学岛、地景天成情感共鸣的艺术岛”,最终建设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加快农业与文化、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绿色农业、休闲康养、文化创意等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富民。

二、机遇

目前,吴中非遗和太湖生态岛旅游协同发展是一场难得的机遇。

(一)吴中非遗是太湖生态岛的宣传名片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结构逐步升级,自驾游、民俗游、生态旅游等成为了新宠,对应的非遗文化形态便能适应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非遗作为吴中区一张烫金的宣传名片,正好为太湖生态岛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文化之所以具有意义和价值根源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文旅融合能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尤其像是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民族性、地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在旅游过程中观看着非遗展览展演、领略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造、聆听着导游对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的精彩讲解,利于提升游客互动体验感。

(二)太湖生态岛的旅游开发利于吴中非遗文化的传承

旅游可以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文化价值,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保护与发展。在太湖生态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将吴中非遗融入到旅游项目,通过工艺传承、民俗风情的渲染、历史文化的沉淀,使旅游效应和经济收益得到有效提高。这笔利润通过多种途径的消费再转换会直接或间接成为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促进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总之,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可以充分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在促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旅游实现了非遗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三、挑战

太湖生态岛建设是生态之路、机遇之路,需要“走深走实”“精雕细琢”,但在“非遗+旅游”文旅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项目初期,区域内配套机制不健全

太湖生态岛项目本身处于建设中的状态,还未形成专业、完整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且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弱于其它板块。而太湖生态岛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姑苏、虎丘等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状态,这对于太湖生态岛来说存在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期

目前吴中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非物质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效果差,没有形成核心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疫情的社会背景下,整个旅游业发展均处于瓶颈期。

(三)非遗与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矛盾

旅游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一些干扰。在金钱利益驱动之下,不规范、不正统的非遗旅游便会掺杂进来,使得非遗旅游陷入无序竞争的困境中。较之于其他行业,非遗带来的收入相对有限,使得非遗项目很难吸引青年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另外,现有的非遗的主要形态是艺术技能、工具制作,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开发。

四、建议

现有的非遗形态到底该如何传承下去、如何正确引导非遗旅游、如何培养非遗接班人等也是太湖生态岛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现针对太湖生态岛“非遗+旅游”发展问题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建议。

(一)进一步开发非遗文化资源。

抓住机遇,抛弃传统旅游开发的观念,树立大旅游观念,以非物质文化为核心,围绕其开展休闲、养生、度假等现代旅游产业,突出非物质文化特色,实现弯道超越。在现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深度挖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与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而使太湖生态岛的文化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眼光,参与吴文化的传承。例如明月湾村是苏州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这里的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堂里的门楼砖雕和窗格木雕,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艺术价值之高,在苏州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应对其建筑进一步修复和整治,通过恢复极具特色的建筑,为太湖生态岛的文化旅游构建系统化的发展背景,在民俗风貌上面更多地凸显出地域民俗特色元素。     

(二)将非遗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太湖生态岛可依托丰富的吴地文化资源推出相应的民俗文化节庆品牌,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形态。

(三)打造非遗主题旅游产品体系

要以提高文创产品质量、用好旅游市场渠道为抓手,找准与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契合点,通过优质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旅游内涵、促进旅游消费。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各大高校、企业、工作室合作桥梁,共同开发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着力打造品牌共创、集成孵化的产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非遗文创购物、非遗热点分享和对话等活动。促进“非遗+旅游”产品化,构建起完善的非遗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既有效地帮助工艺传承人群和设计师增强传承实践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又在增加手艺人收入、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创新高品质非遗研学旅游线路

将“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起来,有利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规模。使旅行者走进原生环境更直观、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非遗,从而进一步塑造民族品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全民素养。充分利用太湖生态岛的特色资源,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成立专业课程研究团队;做好研学旅行系统课程;积极联络当地非遗传承人,打造复合型导师队伍。全方位、多角度切实提升旅行主体的出行安全感、文化体验感、学习获得感、研修成就感和旅行幸福感。

(五)丰富生态岛内商业业态融合

包括旅游要素的“吃”、“住”等。例如“非遗+民宿”的结合,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和“在地文化”的感知。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通过搭建“沉浸式非遗生活场景”,打造出既是居住空间又是非遗成果展示空间的特色民宿,提升太湖生态岛区域内的民宿景观形象和文化内涵。“非遗+美食”的结合,也是助力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苏州非遗美食资源,创新美食口味,打造苏州老字号x新潮品牌的跨界联合,赋予非遗美食更多的年轻感、时尚感。挖掘太湖生态岛地区特有的美食特产,打造非遗美食盛宴,以此为抓手带动产业发展。

(六)加强宣传推广,增加吸引力

发展非遗,扩张旅游IP声势离不开新媒体。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是太湖生态岛打响非遗IP知名度,擦亮江南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激发潜在游客,线上线下互促互进。还可以通过拍摄太湖生态岛非遗技艺相关的纪录片的形式,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扩大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让更多的人融入其中。

太湖生态岛非遗与旅游共融发展,既能把数量巨大的吴中非遗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使吴地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努力实现旅游的新业态发展,是全面提升江南文化品牌形象的关键,是实现“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促进吴中旅游经济和非遗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

肖薇薇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太湖生态岛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吴中太湖生态岛为例”的提案已收悉。金庭镇政府、政协工委、文体中心、金庭旅游集团公司等有关单位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会议,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布置了有关工作任务,现将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加强开发西山非遗文化资源。西山现有正式公布的非遗项目5个,其中碧螺春茶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西山根雕、十番锣鼓、捉夹龙、消夏渔歌为区级非遗。碧螺春茶叶制作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为金庭镇农林服务中心,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名,区级非遗传承人3名,全镇现有碧螺春制作人员约1万人。西山根雕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为金庭镇文体中心,现有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全镇现有根雕制作爱好者约100人。十番锣鼓、捉夹龙、消夏渔歌的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为金庭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十番锣鼓现有区级非遗传承人2名,队员13名,夹竹龙现有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舞龙队员28名,消夏渔歌现有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渔歌队员26名。

为进一步开发非遗文化资源,金庭镇2022年将基本完成涵村明代店铺等14处古建筑的修复,目前正在工程招标。将启动太湖生态岛文物建筑抢救修复及传统村落提升开放项目,修复承志堂等13处古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提升开放东村等7个古村,主要涉及停车场、厕所、服务中心、道路、标志标识、建筑修缮、布置陈列、街巷改造、旅游配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目前正在开展设计,计划2022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23年开工。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更好地保护开发西山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太湖生态岛的文化旅游,构建系统化的发展背景,在民俗风貌上面更多地凸显出地域民俗特色元素。

二、加强非遗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在继续搞好炒茶等非遗进景点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景点、民宿、农家乐,进一步丰富春节祈福、元宵赏灯、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传统节庆活动的内容,依托丰富的吴地文化资源,打造相应的民俗文化节庆品牌,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可感受和体验的旅游产品。

三、积极打造非遗主题旅游产品体系。继续搞好福满金庭新春祈福节、太湖西山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美食等传统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鼓励师徒结对,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创新非遗保护利用手段,促进手艺人收入增加,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四、努力开发高品质非遗研学旅游线路。要进一步积极鼓励引导旅游景点、宾馆、民宿、农家乐、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主体,充分利用西山特色资源,将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起来,科学设计研学旅行线路,积极联络当地非遗传承人,打造复合型导师团队,做好研学旅行系统课程,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旅行主体的文化体验感、学习获得感、研学成就感和旅行幸福感。

五、不断丰富岛内商业业态融合发展。继续搞好民宿农家乐提档升级、烹饪技能培训评比、农家书屋创建、最美庭院评选等主题活动,大力提升民宿景观形象的文化内涵。正在打造“梅花坞C空间”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推出了商铺租金减免等鼓励措施,吸引了一批茶叶、蜜饯、糕点、根雕、奇石、家具等非遗相关单位和个人入驻,促进岛内商业业态融合发展。

六、加强宣传推广提高非遗吸引力。继续与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传统媒体加强合作,大力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加强对西山非遗的宣传推广,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打响太湖生态岛非遗IP。要在搞好西山本土非遗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站位,努力激活数量巨大的吴中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供给,使吴地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切实提升江南文化品牌形象,促进太湖生态岛非遗与旅游共融发展。

       

吴中区金庭镇人民政府

                             2022530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备案:苏ICP备10060399号 网站标识码:3205060031 公安部备案号:32050602010344